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画竹传神亦传情

牛耘

 

竹,可谓是雅俗共赏。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它是高雅的化身,有着虚心、坚韧、挺拔的品质;而在草根百姓的眼里,它则是吉祥的象征,素有“竹报平安”和“茁壮成长”的寓意。记得在我当年居住的撮造山巷祖宅内,拥有一块花圃,就栽有大片翠竹,倩影婆娑,凤尾吟吟,留下最美的印象。以后,我结交了许多画家,有些还成为挚友。但其中令我永难忘怀的却是四老一少五位画竹高手的画竹和馈画之情。

按照相交的顺序,第一位让我深切怀念的是童雪鸿,他和我结交于1952年冬,以后即交往不断。在此期间,他多次赠我字画,但皆为隶书和梅兰小品。直至1956年秋,我担任省暨合肥市国庆集会游行的仪仗大队大队长后,很有点飘飘然。童老为了给我以劝诫,特地送我一幅墨竹,只见画面绘有挺拔向上的数竿修竹、夹杂着破土而出的几颗竹筍,枝繁叶茂,生气勃发。并题诗两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更虚心。”我接画后向童老会心地一笑说:“谢谢教诲。”

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后,发配去工厂监督劳动。此时,许多亲朋好友大都和我划清了界线,唯有童老得讯后,立即派他的夫人方春晖到我家探望,并赠画给我。此画是在一尊太湖石旁,丛生着一簇风前摇曳之竹,边题两句小诗:“玲珑石无语,虚心竹低头。”从此,我牢记着这两句处世格言,躲过了十年浩劫。但童老本人却在“文革”初期横遭迫害,愤而跳楼自杀,以死抗争。“文革”后,方春晖夫人得知我收藏的字画在浩劫中悉数被焚,特地挑选一幅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更虚心”的墨竹,送给我留作纪念。

第二位令我永难忘怀的是徐子鹤,我们建交于1956年,他以北派山水著称于世,所以他送我的第一幅画即为黄山。“文革”初期,徐老被关进省博物馆牛棚,因伙食太差,又不准家中送饭,于是,徐老的夫人便来找我帮忙。恰好,进驻省博物馆的工宣队是由合肥粉末冶金厂派出;而工宣队长和专政队长又都是我的朋友。所以,第一次由我送饭,便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以后就改由徐夫人直接去送,也同样备受优待。不久,徐老解放,特地画一幅四尺整张的墨竹赠我,表示谢意。徐老画竹师法文同、赵孟頫而自成一家:清雅刚健,情趣盎然,达到雅俗共赏。

1974年初夏,徐老因心肌梗阻多次发作,返回上海治病,直至去世,在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寄一幅墨竹给我,寓意“竹报平安”。有时,有些朋友去上海,我每次都委托他们去徐老家中代我问候,徐老每次都赠送来人墨竹一幅致谢。

第三位使我牢记不忘的为黄叶村,我俩订交于1963年秋。当时,我在工人文化宫任宣传组长,经常请一些老红军为青年工人讲革命传统,其中有一位老红军叫郭景山,时任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为人开明,没有“左”气,与我很有交情。有次,郭约我去他家陪客吃晚饭,原来,客人就是黄叶村。饭后,黄老即兴挥毫,赠我一幅墨竹。从此,黄老与我结缘,每次由芜湖来合肥,他都要到我家看望,每次都赠我以画有各种姿态之竹。有时我邀请他去亲友家作客,他总要作画赠之,表示感谢。

    粉碎“四人帮”后,黄老声誉日隆,他那豪放多姿,虚心劲节的墨竹,不仅得到广大市井小民的喜爱,还受到许多学者教授的称赞,被誉为“江南一枝竹”、“板桥后一人”。

    然而,黄老依旧保持着谦谦君子的本色,不求名利,淡泊自甘。在此期间,我曾多次推荐他去参加工厂企业的义务笔会;以及为市政协、市公安局和工人文化宫等单位无偿作画;他都是有请必应,积极挥毫,不摆架子,不要报酬。他说:“书画艺术来之于社会,就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尽点义务。”

    与我结识最早的则是画竹高手张建中。因为他和我都是1928年出生,比起三位前辈要年轻十多岁,所以就排在第四位加以介绍。

    记得在1950年冬天,我晚饭后去皖北日报编委周军家串门,进屋即见到一位身穿黄土布军装的张建中,他时任皖北日报校对,是为稿件的校样给周送审而来。我俩就是在这次相识,以后便成为交往不断的好友。

    但我发现张建中是位书画家,则是在1960年秋天。那时,我还是一个未摘帽的右派,正在市总工会肥西农场喂猪,有次我进市内办事,于十字街头巧遇张建中,当时他没有回避我而是很热情地向我问好,并邀我到附近的合肥书画社内,当场画了两幅墨竹赠我。那时,他的知名度还不高,但画的却有相当水平,特别是书法很出色,令我刮目相看。原来,他自幼爱好书画,解放后来到合肥,工作之余就挥毫泼墨苦钻苦练,终于成才成家。

1962年,我分配到工人文化宫搞宣传。他则在省美协工作,我们经常合作,开展职工美术活动。这时,他已是名气很大的墨竹画家兼书法家。有次,他和著名诗人严阵到我家,由严作诗,他配竹,合作一画赠我。之后,徐子鹤又为此画补写一石,成为三位大家合作的精品。后来,他返回故乡山东安度晚年,成为享有盛誉的山水画大家,仍不时与我电话联系,并一再嘱咐:“如有需要,可以免费送画。”但我考虑到他的一副四尺山水,售价达数十万元之多,不好开口,便以“好好”两字拖了下去。

如今,四位大师已先后辞世,我也进入耄耋之年,垂垂老矣。然而,过去与四老因画竹而结缘,由赠画而加深感情的种种往事、趣事,仍不时浮现脑际,无法忘怀。

      不意,在2011年的岁尾,我接到邀请说好朋友潘家忠的展览在琥珀山庄举办,我急忙赶去,展览地点设在琥珀山庄澄园别墅,展览场所不大,却也雅致。尤其是不大的场所内观众很多,既有省级领导,又有许多著名的画家,评论家参与,研讨会也组织的井井有条。我和潘家忠多年相识,知其不善交际,何来如此场面?我初以为是潘家忠的某位学生组织,参观中才知道组织者是一位喜欢潘家忠艺术的年轻企业家。无形中和这位企业家有亲近之感,因为我也一直欣赏潘家忠的画,并曾为潘家忠写过一篇《话说黑猫潘》的文章发表在多家报刊上。据一同受邀而来的老友著名画家陶天月介绍说,这位企业家名叫黄小舟,是一位画竹高手,可称当代板桥,画竹从郑板桥而来,很有个人风格。

    后又在一次大型画展上,发现一幅墨竹,画得极有神韵,引我注目。经过打听,原来画作就出自就是被人们誉为“江淮一枝竹”和“神似板桥”的少壮派画家黄小舟。不久之后,我就拿到了黄小舟的一本兰竹画集,里边就有老友陶天月的题词序文,称他为当代板桥!同时作序的还有老同学许有为和老朋友葛俊生以及美学家郭因,均给与他很高的评价。

出生于国画之乡萧县的黄小舟,自幼深受环境熏陶,对书画艺术早有悟性。以后他学而优则商,商而富则艺,广交画友雅士,拜师访友,苦练笔墨,终于练成“黄家风格”,以写兰画竹驰名,尤以墨竹突出,得到多位名家的赞赏,更受到广大百姓的喜欢。可贵的是,小舟为人仗义,从不以书画作品来沽名钓誉,而是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扶困、助学奉献爱心。

近几年来,我经常到黄小舟的澄园别墅内看他画竹;或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黄小舟作画,胸有成竹,随意点染,都能潇洒传神,各具美姿。他知道我喜欢竹子,每次见面总送我一幅墨竹。我因此收藏有他的不少作品,并通过我手转送给许多朋友。我想,在今天的社会里,像黄小舟这样不求名利,甘心奉献的画家,为数少矣!正是:

四老加一少

画竹皆称妙

传神亦传情

艺高品更高

 

                                       20131227 

                                          (作者:牛耘:1928年生于合肥,工人日报资深记者,著名民俗学家)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