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人文精神与国画创作

西马


    中国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对国画家而言,所谓人文精神,我理解:是创作者汲取并拥有社会文明的精髓,结合创作的激情、欲望与创作技巧,以人为本,热爱自然物象,发现、发掘与表现真善美、进行个性鲜明的艺术创作。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易经》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产生于人类的文明社会。华夏民族是人类社会最早实现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因此也拥有最具价值、最有意义的人文精神。这与世界历史上任何辉煌的古老的人文精神相比都毫不逊色。
    中国书画是在博大精深的人文背景下产生的,又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标志。同时,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其特殊的书画工具是古老文明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的奇珍。中国画的创作,是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千古名句正表现了人文精神。神奇的地球是以美的本质与原则创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述的虽然是客观与主观的两个方面,然而揭示的却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行为。是画家为艺术之美主动的去努力挖掘与表现的。自然界的美是浩瀚而庞杂的,画家要通过眼睛来选择,通过心来感悟,通过手来描绘,创作产生主观色彩鲜明的,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艺术作品。师造化,是师造化之美;得心源也是得心源之美。然而,什么是美?是有独到发现的、个性鲜明的美呢?又如何去认知美或美的本质呢?中国画的实践证明:美的本质是自然与人性合谐的愉悦,是自然之美与人性美的融和,是"人化自然"的认知。绘画,是画家美的欲望与激情,通过已掌握的绘画工具与技巧,对客观物象创作个性鲜明的并能够引起共鸣的画面艺术。人文精神在画家创作历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画事实上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综合艺术。自唐宋以降,诗书画论印五种艺术有机地融和,构成了这种艺术的洋洋大观。画家往往是诗人、思想家、书法家与理论家出身,他们对国学与文学以及宗教都有深厚的学养。是人文精神非常丰富的群体。大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文豪苏东坡诗词、散文、书法都有辉煌的成就;元朝大书画家赵文敏及四大家、明四大才子与董其昌、清代的四王、四大高僧与扬州八怪等等都是这样群体中的代表。
    中国画的人文精神还突出表现在写意画与文人画中。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自隋唐开始,画家们就崇尚"以形写神"、"澄怀味象",追求意境与气韵。国画中的六法,"气韵生动"排在第一位。气韵是什么?有人说是灵动,也有人说是意味,还有人说是"以气取韵"……总之是很难表述清楚,只可意会而难以表达的一种感觉。这就说明:中国画是以主观感觉为出发点的创作艺术。而晚于中国画数百年的西方油画却主要以照物写实的方法开始的。中国画尽管也有注重写实的工笔画,但写意画与文人画一直在国画中占有主流地位,这充分表现了中国画审美取向的人文精神。中国画的技法丰富,传承有序,在这种审美价值的左右下,笔墨功夫,转移摹写,谋篇布局、随类傅彩等技法都是为"气韵生动",为了意境不凡、出神入化,从而制造了种种"气韵"与""境界"的艺术美感:"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浑厚华滋"、"荒逸散淡"、"冷俊绝尘"、"厚重苍茫"、"天真烂漫"等等。显而易见,这些气韵与境界主导下产生的艺术美感,成千上万的画匠们是无法领悟的。只有充满人文精神与拥有深厚国学、文学修养的画家才能够创作出来。



    中国画主要是画家通过笔墨在特殊的宣纸上创作的。因而笔墨功夫至关重要。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审美情趣要求画家在创作中"骨法用笔"。"骨法用笔"首先画家在描摹自然景物中体验出来的。五代时期的"洪谷子"荆浩,为了写出山川的壮美气势,在太行山深山峡谷中居住了八年。他起早贪晚,历经春夏秋冬,以画家的眼睛仔细观察山川的状貌及各种变化,终于画出了惊世之作。之后的关仝、范宽、李成、李唐、刘松林、董源、巨然等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汲取绘画的笔法,画山、画树、画云、画水,发现了各种皴法与水墨之法。自然界的任何物象,都是以力量为基础的。包括人体的本质。构成了美的真实存在。"骨法用笔"是直接揭示物象美的本质所必须的。还有传统的艺术渊源决定了"骨法用笔"的作用,比如书法、壁画、人生哲理、人生的气节等等。物象的根本是骨质,骨质是物象美的主要元素,骨法用笔才能抒写画面中点线面的美质。在文人画占主流地位以后,书法入画成为国画的审美准则。元朝赵文敏主张"画要高古",就是指要以书入画,只有以书入画才能画出高古的意趣。"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还要八法通"的诗句概括了他以书入画的见解。赵文敏之后的一千余年,黄宾虹大师将其发挥到了极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用"五笔"、"七墨"、"九水"的概括使书法入画、骨法用笔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效果。以书入画,画家追求笔感的至美效果,出现了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屈铁线、金钢杵、绵裹铁等诸多现象。彻底排斥:浮滑、飘软、糜弱与无病呻吟的状态。以书入画的线条以无以伦比的美质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连西方的大画家毕加索、马蒂斯都要学习与借鉴。而笔墨情趣也成为独立的审美载体。试想一幅国画画得再绚丽多姿,如果笔墨功夫很差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笔墨功夫甚佳,即使聊聊几笔也一定会使你爱不释手。笔墨情趣除了有书法功夫外,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认识、综合的学识修养的内涵将是更重要的原因。
    中国画是以人文精神取决于她的审美价值。人文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而充实变化的。在不同时期她有着不同的测重方面。唐代盛世出现了青绿山水;南宋的半壁江山出现"马一角"、"夏半边";元代出现了倪瓒的绝尘冷逸、王蒙的繁茂苍茫;清代既有八大的孤傲不群、又有渐江的冷峻险绝,还有"四王"的全面复古……
    写意中国画与文人画往往最直接地反映时代变迁的审美取向。文人画与写意画除了以书入画以外,诗书画印的丰富,更使人文精神十足。写意画是写"意"与写"神"为主。其形状是意与神的载体。画家认为如果没有意与神,其形状画得再准确也不是好画。那是物象的标本而已。苏东坡曾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请新……"诗书画同源一律,主要是指意与神之契合。事实上国画与音乐也是同源一律的。这种一律,应该归属于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人常道"国画要有士气",其士气恐怕就是人文之气。
    以书入画,使骨法用笔有了依托,并使国画成为佳作有了保障,为国画之升华奠定了基础。以诗配画不仅增加了画作的文学性,而且把诗中的"言志"、抒情与感悟和谐地结合画作,使作品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国画大师齐白石正是诗配画的典范。他在题《石涛》的画配诗中写道:"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将石涛极为准确而生动描写在诗画之中。在题《不倒翁》诗配画里,他的诗令人忍俊不已又觉得讽刺、挖苦得过瘾:"乌沙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人文精神不仅有其深厚的修养与涵养,同时她也有者鞭辟入理的战斗性。
中国画不仅诗配画,以诗点题,以诗升华,使诗与画水乳交融、意境深邃,而且大量的优秀诗词也成为画家创作题材。大画家陆俨少就把杜甫的一百首诗创作了一百幅画,传为画坛佳话。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激发了多少画家的创作激情。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画画家,是十分注重综合修养的。这同画匠们有着根本的区别。对待国画创作,他们从技法上都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呕心励血地追求创新。掌握、熟悉传统的技法不容易,成功的创新更不容易。掌握传统的技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学苦练、循序渐进,由渐悟到顿悟。大画家黄秋园、何海霞几乎都是用了五十年研习传统,方有大成。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传统的精华正是一代代创新的精华凝聚而成的。三百年前最具有新精神与实践的大画家石涛,他首先是较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精华。传统的技法有着一千多年前贤们的精神与实践,有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生命力无比强大,已经成为画家身上的基因与血液,今人无从以反对的态度而面对。因为石涛的创新、扬洲八怪的创新、黄宾虹的创新、吴昌硕、齐白石的创新都已经是传统了。甚至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石鲁、陆俨少等人的创新如今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
当然,艺无止境,创新之路还要走下去。
 


    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工业与科技的腾飞,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价值的取向与价值观,西方的艺术哲学与油画的强烈影响……中国画有史以来面临着最严重的困惑与变异。其人文精神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六十年来,全国的新型教育体系竟然大面积排斥传统的国画教育,国家著名的美术学院把俄国的美术教育体系移植进来,做为新的正统的美术教育。徐悲鸿的名言:"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把西方写实主义做为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国画的传承与教育成了非学院派。只有浙美的大画家潘天寿提出"西画与国画应拉开距离",依然主张坚持国画的方法进行传承,历经种种挫折坚持设立国画传统教育的专科。
    世界文化的沟通、互相借鉴以致融合是历史的趋势。然而民族的艺术特性是不能抹杀的。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以及不朽的人文精神依然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面对这一切,很多杰出的画家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创新探索:有中西融和的努力;有借鉴西画为创作国画服务的;有不中不西的;有用西画理念与艺术哲学探索中国画创新的……这些努力使国画创作不仅重现辉煌,而且使国画创作走向多元化。徐悲鸿、林凤眠、蒋兆和、李可染、陶冷月、朱屹瞻等等。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画创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国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也是最活跃的意识与精神,国画是华夏之宝,然而,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性、对人的创造性以及艺术创作自由的扼杀与扭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时代,思想的解放、创作的自由,国画创作应该拥有更多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多元化的面目。艺术创新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金钱与名利造成的浮躁甚嚣尘上,画家们心灵中的净土受到严重的侵蚀。纯粹的国画越来越少,与其说在当今国画家创新固然重要,而继承更为重要。丧失了传统是非常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丧失了与国画血肉相连的人文精神。是的,石涛曾经说过的"笔墨当随时代",被画坛共识,更是一些画家的挡箭排。其实这句话虽然很精彩,却应该有更深的理解:时代是变化的,人们的情趣也随之变化,艺术创作应该不断地满足人们变化与增长的情趣。然而艺术创作与科技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科技是不断淘汰与创新,而艺术是永恒的。石涛的话恐怕这样理解:"笔墨千古不易,情趣当随时代。"
    其实,当代画家的困惑主要是人文精神的丧失造成的。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画家群体,首先缺少甚至是没有文学与国学的修养。只是就画画而画画。有的书法基本功差,无法见字,字丑而怪。甚至根本不懂书法用笔的原理。画作无比无墨,实际上是乱涂乱抹。其次是在心态方面的丧失,文人精神主张画家的心态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把画画当作信仰、以苦为乐,孜孜以求,如今很多画家极为浮躁,为名与利为金钱上窜下跳,热衷陷于官场与商人之中,钩名钓誉、华众取宠,或追赶时髦,全不顾礼义廉耻。其三是丧失了笔墨情趣,漠视笔墨功夫的修练,作品难以登大雅之堂。有不少人学黄宾虹,由于缺少笔墨的修练,缺少深厚的学养,生产出很多丑怪的怪物。制造了不少笔墨垃圾。其四是由于缺少信念与信仰,受社会浮躁的思潮左右,审美情趣扭曲,并把自已身上的恶习当做与众不同,甚至当做创新,至使审美品味低下,作品低俗而丑怪。其五是丧失了创新精神,一味地东抄西拼,以临摹为生,一窝蜂地临摹热门画家的作品,没完没了地重复制作自己的旧作。这种种弊端,致使国画陷入更加困惑的状态。陆俨少曾说自己是三分绘画,三分练书清,四分读书。这无疑对当代画家有所启迪,而我以为,充分认识人文精神在国画创作的决定作用,并下大气力拥有人文精神去画画才是至关重要的。
 

编者按:西马,又名史雄飞,男,1954 年 10 月 24 日(农历)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1966 年 3 月岁父母进入"高寒禁区"大兴安岭。16 岁新林中学毕业。工厂学徒。18 岁在大兴安岭报当记者。
    1974 年在《北方文学》发表第一篇小说《热气腾腾》;之后在全国各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三百余篇。1979 年调入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1981 年调入安徽日报社文艺部。1983 年全国新闻职称考试安徽日报社第一名。之后,受省委宣传部、省青联委派采写了长篇文艺通讯《在生命的河流里》刊发在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卫生战线学习;在安徽大学中文系获得大专学历。
    1986 年在时代文艺出版社《新苑》发表中篇小说《长江漂流记》;同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修改电影;《铁掌将军》;1988 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残酷的爱》;解放军文艺长虹出版社出版《雪地魂侣》;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我的堕落》;1900 年在《珠海》杂志出版中篇纪实小说《三毛之死》;1900 年创作并拍摄十集电视连续剧《雪野情痴》。1992 年外文出版社出版儿童作品:《哪咤传奇》两部。2000 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作品《魔力与魅力》,2000 年在京与中华环保基金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组织、策划、作词、拍摄大型音乐电视片《绿色长城》,中央电视台 7 月 1 日播出,《人民日报》财富版刊登西马撰写的《绿色长城宣言书》;2002年任安徽双龙集团《中国双龙》期刊编委会主任、艺术总监。《中国双龙》连续获得安徽企业家联合会、全国工商联优秀期刊奖;1994 年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1996 年在安徽画廊举办个人第二次个人书画展;2000 年编写了《中华书法三字经》,新华社在海内外发通稿报导;2002 年创作了美术专著《国画论语》;2003 年创作了纪实长篇小说《沙漠教父萨达姆》;2005 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西马文集》。11 日,安徽省各界名流近百人举办了西马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的研讨会,会上,大家公认:西马才华横溢、风格独特,在文学、书画创作及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 年受聘于香港中国美术出版社任编审与教授;2005 年 任赵朴初书画艺术村艺术总监;200 6年完成 10 米长卷《万里江山山水图》巨幅山水画;2006 年在兰亭会议室召开社会各界西马书画艺术研讨会;2006 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书画名家百佳影响力人物"大奖;2006 年在亚明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07 年完成 6 米长水墨通屏山水画《大青山纪事》;2007 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大会堂荣获"和谐中国年度创新人物"大奖;西马系中国安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2008 年1月获得纪念康有为逝世 80 周年的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 年授予德艺具佳的艺术家称号。以书法长卷入选参加西泠印社首届作品大展。今年参加联全国28位画联手创作的庆奥运的系列大画《和谐颂》。同时,完成了丈8与丈2的《佛国九华山胜景图》与《五台山》、《峨眉山》等前所未有的巨幅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通屏式208米山水长卷:《河山气韵图》。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名家艺术院院士、中国佛教书画院副院长。如今正在创作60米长,600平方尺的巨作《江山如此多娇》。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