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书画新闻(皖艺动态 ) 书画知识 » »
 

 

 

 

 

绘画大师对科学创造的贡献

——读《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作者: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8-10-08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汪冰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河东
  达·芬奇(1452—1519)是绘画大师,殊不知他还是科学发明家。科学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使达·芬奇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传记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科学维度解读其成功密码,别有新意。
  作者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除了本书,他所著《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等也备受关注。
  绘画只是达·芬奇人生亮点之一,他在工程学、机械学、医学、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军事学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各种奇思妙想。他留存下的7200页各类笔记手稿,是全面认识他的一扇窗户。他的手稿包罗万象,有数学公式、鸟类图、飞行器图、戏剧道具图、水流漩涡图、心脏瓣膜图、植物图、颅骨图、武器图等。他涉猎领域之广之深,在人类文明史上恐无人与之比肩。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在当时发表,科学进步可提前30—50年。
  以达·芬奇的手稿作为切入点,是本书与其他传记的不同之处。画作是给别人看的,手稿则真实地记录了个人的心路历程。因此,本书的另一特点,正是呈现了一个科学的达·芬奇。
  达·芬奇能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享誉世界的绘画作品,与他的科学探索密切相关。为了揭开人体之谜,他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尤其在人体局部解剖方面,他堪称一代宗师,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的解剖图和大量人体骨骼图。同时,他精准描绘心肺、肠系膜、泌尿道的科学图,更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所以,他画的人物如此逼真、形象。
  达·芬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全面的。比如,他还是“机器人”的开拓者。他赋予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而如何让机器人动起来才是最大的挑战。他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胳膊就可挥舞,可坐可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机器人还可发出声音。
  再比如,达·芬奇琢磨用机械装置提升四轮马车的速度,他安装两根弹簧,以人力转动后轮,各齿轮咬合后,弹簧绷紧产生力,再通过杠杆作用,将力传递到轮子从而加速。在军事领域,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旋转浮桥等。
  在水利工程方面,达·芬奇的研究比意大利学者克斯铁列早100年。为了排除河流泥沙,他拟定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设计并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在地质领域,达·芬奇根据高山上存有海洋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一提法,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而且,早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长度。
  此外,达·芬奇还借助机械原理,设计了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可惜,很多发明设计构想,仅停留在他的笔记草图中。
  对于科学研究,达·芬奇有独到理解。他身处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步入文艺复兴的转型时代,宗教神学在当时的欧洲具有相当的统摄力和影响力。他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应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他坚信科学,“真理只有一个,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的实验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理念,经英国哲学家培根系统总结后,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达·芬奇集画家和科学发明家于一身,在美术史与科学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又充满矛盾,比如他是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他是当时科技领域的异类,也是绘画创作中的引领者。一般而言,人在童年时期,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步入中年之后人的知识领域已定型,很少学习和探索完全陌生的知识。达·芬奇则不同,他始终像顽童,对科学和艺术问题热衷刨根问底。这种求知心态、创造精神和探索勇气,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
  哲学家说,惊异感和好奇心是世界进步的不歇动力。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熟练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技能后,对于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会逐渐丧失兴趣。不少人甚至认为,把自己的园地耕作好就足够了。有没有实用价值,已成为很多知识领域心照不宣的标尺。但通读本书可看出,类似达·芬奇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精彩绽放,就是因为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来不把实用性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研究和创作如果总是与“有用”紧紧挂钩,那么功利主义必然趁虚而入,科学和艺术真正的创新创造就会大打折扣。
  当今时代,很难再现达·芬奇这样的通才,但是持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依然十分急需。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滋生人们的懒惰和麻木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清楚的问题,懒得翻阅厚重的词典和辞书,轻轻松松在网上“度”一下,便以为什么都一清二楚。同时,互联网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人对新事物已麻木不仁,见怪不怪,懒得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而在达·芬奇的眼中,哪怕是对于一堵污染的墙,他也能看得乐趣无穷。他曾说:“你能在墙上的图案中发现各种风景,里面有形式各异的山峦、河流、岩石、树林、平原……”
  达·芬奇和他的那个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他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不同的人,从达·芬奇的人生中能找到不同的精神启示。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