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书画新闻(皖艺动态 ) 书画知识 » »
 

 

 

 

 

宣纸产业何时重现昔日辉煌?

 作者:人民政协报  发布日期:2011-08-15

 

 

    “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美誉尚存,“大品牌、小企业”尴尬频现——

  宣纸产业何时重现昔日辉煌? 

  宣纸,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被称为“纸中之王”。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然而,这样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国宝级产品,由于诸多原因,至今仍处于“大品牌、小企业”的尴尬境地,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宣纸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工党安徽省委近期调研发现,目前宣纸产业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

  产量波动频频发生

  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燎草等均属农产品或农产品废弃物。对它们的开发利用,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要求。但长期以来,原材料产地的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缺少对原材料基地的投入和培育,原材料种植面积逐年下降,青檀林基地逐年荒芜。

  2006年以来,青檀皮收购价格上涨了95.5%、沙田稻草上涨54%、燎草上涨了105%。宣纸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产量时常出现波动,这不仅影响到宣纸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生产条件艰苦,技艺传承堪忧

  宣纸生产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苦、脏、累工种多,习艺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而待遇却一直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一线技工工资每年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幅,但每年仍然有一部分技工流失。

  同时,随着社会就业渠道的不断增多,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宣纸生产,一线工种很难吸纳年青员工,有的企业已经数年招收不到新的技术人员。行业内一线员工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宣纸技艺传承面临断代危险。

  税收过重,加大企业生存压力

  现行的税收政策在增值税率等方面,将宣纸行业与现代工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宣纸行业产品的特性。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抵扣率低导致行业增值税赋率高。

  一方面由于宣纸行业原材料收购都是农副产品,只能抵扣13%,而销售宣纸却要缴纳17%,这加重了企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宣纸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但是大量的工资却无法抵扣。

  此外,宣纸制作时间长,增加值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据不完全统计,重工业增加值约在20%左右,轻工业在30%左右,而宣纸产业增加值要在50%以上。所以宣纸销售时因附加值高,同等收入情况下纳税就多。

  建议加大对宣纸行业的政策扶持

  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尽快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升格为省属国有企业。宣纸企业原是省属企业,“文革”后期下放给芜湖地区,后又沦为泾县地方企业。这同宣纸这样一个国字品牌是极为不相称的,制约了宣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进行宣纸企业体制改革,加快宣纸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宣纸行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转型。

  再次,积极支持扩大宣纸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建议将青檀树作为保护树木,并将青檀树作为景观树进行普及。明确规定成熟的青檀树每三年进行一次枝条砍伐抚育,采取“以树养树”的方式,形成监管、抚育、受益机制。如此一来,既可提高青檀皮的产量,又能彰显出宣纸之乡的特点。

  最后,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宣纸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宣纸产业技术工人十分短缺。由于宣纸产业的特殊性,培养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很困难,且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同时,应积极支持加大对宣纸产业的科研力度,促进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和发展。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